- · 大气所通过反演技术改进了中国氨气排放清单[10/29]
- · 全球季风区极端降水的历史变化已显现出全球增暖的影响[10/23]
- · 大气所揭示人为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对东亚冬季气温长期趋势的贡献[10/21]
- · 研究定量评估了气象和减排对北京颗粒物化学组分变化的影响[10/12]
- · 大气氨对华北地区重污染形成的影响[09/16]
- · 新书简介:“一带一路”未来极端天气气候预估研究[09/10]
- · 研究揭示历史0.5℃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极端高温变化可作为未来预估保守估计[09/06]
- · 利用干旱指数量化干旱强度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09/05]
《气候与环境研究》创刊于1996年,是气候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气候与环境研究》覆盖的学科范围为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等,主要刊登:反映以上各学科在气候与环境科学领域最新研究中具有一定创新性成果的学术论文、短论和研究简报,有关
...
基于模式分析一次沙尘暴过程中沙尘表面非均相化学过程对中国地区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作者: 唐颖潇 [1] 邱雨露 [1] 朱佳 [1] 陈磊 [1] 廖宏 [2]
关键词: GEOS-Chem模式 非均相化学 沙尘暴 气溶胶
摘要:利用戈达德对地观测系统(GEOS)提供的再分析气象场GEOS-5驱动的GEOS-Chem模式,模拟中国地区2009年4月22~29日沙尘暴期间沙尘气溶胶表面非均相化学过程对我国污染物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沙尘暴期间,全国平均沙尘硝酸盐和沙尘硫酸盐浓度分别为0.2μg m?3和0.4μg m?3,占总硝酸盐(非沙尘硝酸盐与沙尘硝酸盐之和)和总硫酸盐(非沙尘硫酸盐与沙尘硫酸盐之和)的24%和10%.我国西部地区沙尘硝酸盐占比(>80%)要大于其他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沙尘硫酸盐占比则要小于下游地区.考虑非均相化学反应后,沙尘暴期间,全国平均的二氧化硫(SO2)、硝酸(HNO3)、臭氧(O3)、非沙尘硫酸盐、总硫酸盐、非沙尘硝酸盐、总硝酸盐、NH3、总铵盐浓度变化量分别为?7%、?15%、?2%、?8%、3%、?2%、14%、21%、?5%.
上一篇: 1961~2014年中国冬季极端低温变化特征分析
下一篇: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前期东亚冬季风异常的关系以及ENSO的作用